人們普遍認為,拿破侖是“敗給了俄國寒冷的冬天”。然而,一位美國作家卻在他的新書中將慘敗歸咎于“戰爭瘟疫”——斑疹傷寒。
19世紀時拿破侖東征俄國以慘敗告終,出征時的60萬大軍僅剩20萬人返回法國,這場失敗宣告了拿破侖帝國走向滅亡。人們普遍認為,拿破侖是“敗給了俄國寒冷的冬天”。然而,一位美國作家卻在他的新書中將慘敗歸咎于“戰爭瘟疫”——斑疹傷寒。
亂葬坑尸骸揭開謎底
事實上,拿破侖大軍的命運早在開戰前便已注定。1812年春天,60多萬法國將士在拿破侖的率領下向俄國進發,大軍規模超過當時巴黎人口總和。法軍一路高歌猛進,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趕下臺看似指日可待。然而,戰爭的號角遠未吹響,便有一些士兵接連掉隊,一頭栽倒在路旁。他們是喝醉了?還是另有隱情?
直到200多年后,真相才大白于天下:拿破侖大軍中的第一批傷亡將士并不是對戰事絕望的醉鬼,相反,東征慘敗的結局從一開始就已注定了。這是美國作家史蒂芬·塔爾蒂(Stephan Talty)在他的新書《光榮覆沒:斑疹傷寒令拿破侖大軍慘敗的可怕故事》中得出的結論。
在書中,塔爾蒂對拿破侖東征大軍的醫學史進行調查,詳細說明了拿破侖慘敗的各種原因。塔爾蒂稱,拿破侖大軍的覆滅不是由驍勇善戰的哥薩克騎兵造成的,也不能歸咎于俄國寒冷的冬天,罪魁禍首是由虱子傳播的斑疹傷寒。這是始于2001年的一項調查所得出的結論。那一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驚現有2000具尸體的亂葬坑。
拿破侖毫無憐憫之心
最初,人們猜測這些人死于克格勃之手,或是在德國入侵蘇聯期間被殺的猶太人。不過,考古學家通過檢查他們身上帶有所屬部隊編號的皮帶搭扣和制服扣子,最終揭開謎底:他們全部是拿破侖東征大軍的士兵。研究人員從死者牙齒中提取了DNA樣本。隨后,在實驗室對樣本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其中多具被匆匆掩埋的尸體上攜帶的病原體,與拿破侖時期所謂的“戰爭瘟疫”相吻合。
塔爾蒂稱,在東征俄國的第一周,每天就有6000人生病。比利時醫生科克霍夫說:“患病人數以難以阻擋之勢增加,他們跌跌撞撞,沿著道路艱難前行,許多人死在途中。”威斯特伐利亞步兵營指揮官弗里德里希·威爾海姆·范羅斯伯格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拿破侖絲毫不在意有多少士兵倒在路邊。”
饑不擇食 吃動物標本
最初,拿破侖大軍中的醫生還堅信是“瘴氣”在傳播疾病,但不久以后,快速蔓延的斑疹傷寒便令他們難有招架之力。當時沒人提出過細菌的概念,自然也就不會想到是士兵身上的虱子在傳播疾病。惡劣的衛生條件也為虱子叢生創造了條件。
受疾病傳染的癥狀——高燒和難以忍受的頭痛——最早要在10至14天內才會顯現。不久以后,打冷顫和疲勞接踵而至。感染者全身上下長滿疹子,渾身腫脹。他們身體越來越虛弱,最后連一杯水都舉不起來。
現在,醫生可以用抗生素輕松治療這種疾病。然而,除了放血、用草藥,以及將葡萄酒、水和少許檸檬汁混合起來當藥水外,拿破侖時期的醫生別無他法。事實上,對士兵集體死亡,拿破侖的主治醫生多米尼克-讓·勞瑞也想搞清楚其中原因。但他最終的結論無非是連日下雨、身體疲勞和杜松子酒變質。等到兵臨莫斯科城下,法軍早已軍心渙散。
1812年10月19日,拿破侖下令撤退,在返回法國的路上,挨餓受凍、發著高燒的士兵如僵尸般一個個倒在維爾紐斯的路上。為了尋找食物,有些人饑不擇食,連那些從維爾紐斯大學實驗室找到的一些浸泡過甲醛的動物標本也不放過。返回巴黎后不久,拿破侖發布公告,試圖消除帝國民眾中蔓延的恐慌情緒:“陛下的健康從未像現在這么好過。”